2025年6月28日,中國民航局一紙禁令引發廣泛關注:即日起,未標注3C認證標識、標識模糊或屬于召回批次的充電寶被全面禁止登上境內航班。這一舉措距2023年市場監管總局將充電寶納入3C認證目錄尚不足兩年,標志著我國對移動電源行業的監管從市場準入延伸至航空運輸全鏈條。
充電寶的3C認證之路始于2023年7月。當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宣布自2023年8月1日起對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移動電源實施CCC認證管理,并設定一年過渡期。至2024年8月1日,未獲得認證證書及標識的產品被禁止生產、銷售、進口或用于經營活動。這一政策直指充電寶市場長期存在的“三無”亂象——據行業統計,2023年前我國充電寶市場合格率不足60%,劣質電芯引發的起火、爆炸事故年均超千起。
民航局的加碼監管則源于航空安全的現實壓力。2025年以來,全國機場已發生12起充電寶機上自燃事件,其中3起導致航班緊急備降。例如,2025年4月某航班因充電寶在客艙冒煙,機組被迫啟動應急程序,造成航班延誤3小時。民航局安全監察部門指出,飛機艙內氣壓變化會加劇鋰離子運動,劣質電芯在充電時自燃風險激增,而3C認證可有效篩除采用二手電芯、無過充保護等隱患產品。
3C認證并非簡單的“貼標”行為,而是對充電寶電氣安全、電池安全、電磁兼容及環保性能的全方位審查。根據國家標準GB4943.1和GB31241,合規產品需通過過充/過放保護(電壓超額定值120%時自動斷電)、短路保護(0.1秒內切斷電流)、溫度控制(高溫環境下自動降功率)及跌落測試(1米高度自由落體后仍能正常使用)等核心項目。
以某品牌20000mAh充電寶為例,其3C認證報告顯示,該產品通過了-20℃至60℃極端溫度測試,電芯循環壽命達800次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6月,全國已有127家企業獲得充電寶3C認證,但仍有約30%的中小廠商因技術不達標退出市場。
政策高壓下,充電寶市場呈現兩極分化。頭部品牌如小米、羅馬仕、安克等憑借認證優勢搶占市場份額,產品均價從2023年的89元提升至2025年的129元;白牌廠商則陷入生存危機。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內,曾經占據半數攤位的“三無”充電寶已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貼有3C標識的合規產品。
盡管政策成效顯著,但爭議隨之而來。部分中小廠商抱怨認證費用高昂:單款產品認證成本約5萬元,且每年需復審,這直接推高了終端售價。市場上更出現仿冒3C標識的“李鬼”產品——據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統計,2025年上半年已查獲假冒認證充電寶超20萬件,主要流通于三四線城市及電商平臺。
充電寶3C認證的全面落地,標志著我國消費電子安全監管進入新階段。市場監管總局計劃在2026年前將認證范圍擴展至無線充電寶、太陽能充電寶等新興品類,并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統。與此同時,民航局正聯合工信部研發“航空安全型充電寶”標準,擬對電芯材料、電路設計等提出更高要求。